昨天為了陪媽媽去聖教會找陳醫師,我專程前一天南下。但在這兩天和媽媽的相處中,

有很多的掙扎。首先,一下車媽媽就去車站拿了一件衣服,這是先惱怒我的第一件事。接著,她說要去吃鱔魚麵,不是我想吃的晚餐,也不是我餓的時間。所以這是讓我覺得勉強的第二件事。

回到家後,我一直告訴自己要客觀的看媽媽,不要把她當媽媽看,否則我更會一肚子氣。

第二天,跟媽媽去和陳醫師聊天,媽媽覺得自己不好,很怪,有問題。而這些是從大姨,同事給他的回饋得來。但陳醫師對她說,我不覺得你有問題,我看你很好呀 !

其實,我心理有很多的os,因為我的確看到很多媽媽不好的地方,所以也會影響我和她的互動方式。中間,媽媽講到傷心處,哭了出來,醫師要我好好抱媽媽,其實我真的抱不下去,我知道我心理卡卡的,卡的地方是我真的不想抱她。

但我禱告神給我力量去抱她,我也相信那時神與我一同擁抱她,我也真實地看到原來媽媽感受真實的愛時,她是會躲藏的。因為媽媽那時反而讓我抱了一下,卻又躲到角落。


剛剛好,今早看到洪心理師的這篇小文章,剛好回答了我心理的一半疑問。

以下文章引用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臉書分享~

負面標籤與負面眼光

「她就是沒有女生該有的樣子,很邋遢,房間亂得像什麼一樣,每次講話就像小屁孩,幼稚,我聽到就擔心她將來找不找得到工作…」

她是老朋友了,常是隔幾個月才見一次面。這次她跟女兒一起來,主要是女兒她跟好朋友鬧翻了,心情不太好。

小女孩們有時候很喜歡搞小圈圈,常在玩今天跟妳好,明天不跟妳好的遊戲。她女兒抓不準遊戲規則,有時候一急,講話就重了,就被排擠了。

別說她女兒抓不準,我年紀一大把了,我也不覺得我懂得玩這種遊戲。就像她女兒的說法,實在很累,不玩也不行,身不由己。

可是,可能是因為幾個月才見一次面,我很快感覺她女兒又成熟了,更好看了,更懂得為自己著想了。我一直忍不住想稱讚她女兒,稱讚到我都怕她們兩個人覺得我在講社交話。

所以我很慎重地講,然後把以前跟現在的狀況做對照,讓她們清楚知道進步在什麼地方。然後,我跟她分析,可能是我平常沒跟她女兒累積負面情緒,所以這些負面情緒不會干擾我,看到她女兒正面的地方。

簡單來說,我會很快抓到她女兒的正面變化,第一點是對我來說,培養欣賞自己與他人正面的眼光,這很重要。第二點是,平常累積的負面情緒太多,會遮蔽我們看到對方正面的部分,我剛好沒這個負擔。

然後,第三點,是關於貼標籤這件事。

本性難移,講的是一個人的個性很難改。可是,個性難改,行為相對容易調整。弔詭的是,我們判斷一個人的個性,常是透過觀察一個人的行為。

所以,換句話說,剛開始我們從一個人的行為,推斷一個人的個性。只要我們對一個人的個性有了既定印象,他的行為再怎麼變化,除非變化的幅度很大,要不然我們不會修正我們對這個人的認識。

可是,一個人如果開始嘗試正向改變,通常是先在行為上有微幅的調整。這個微幅調整我們如果不去注意它,不去保留住它,很容易被忽略,以至於消失,又回到原樣。

所以,有時候可以說對方沒花足夠的力氣去改變,也可以說這件事我們也有分。因為我們也用慣性互動,讓對方的慣性劇本也啟動,正向改變於是消失無蹤。

我們常用幾個簡單的形容詞,幫自己或幫另一個人貼標籤,這樣方便彼此了解與溝通。可是,標籤也常遮住我們的視野,讓我們的目光狹窄。

評斷一個人,替他下標籤,這個動作便影響了我們從此看一個人的眼光。然後,我們平常沒成長,或心力不足的時候,便過於相信貼在自己身上,或者貼在他人身上的標籤。

我們更要注意的是,通常我們言談中給人的標籤,常偏向負面。負面標籤與負面眼光,互為因果。

我很注意觀察一個人的行為,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,我沒那麼快貼標籤,甚至不刻意貼標籤,特別是在沒有需要的時候。看進來了、聽進來了,也就夠了,真的有需要我回應,我自然會使用我腦中有的記憶,不需要常評斷與投入自己的好惡,然後給予一個標籤。

我提醒她女兒要保持或擴大自己正面的變化,接納了她女兒的怒氣,也提醒她女兒要進行一些基本的情緒管理。然後我把注意力轉到這位朋友身上,因為她可是對她女兒影響最大的人。

我問:「妳有沒有在運動啊?!我剛才教妳女兒的方法,妳一樣可以用,一樣是提醒她、教她,妳有沒有帶情緒,通常會影響妳女兒用什麼情緒回應!」

她說:「沒有,我是一個不愛運動的人…」

她又給了自己一個標籤,這標籤一下,好像自己的行為從此被設定。一個個性不愛運動的人,也可以偶爾在行為上動一動;個性愛運動的人,也可以偶爾靜下來看書、寫日記。

個性與行為,在觀念上如果不一下子就劃上等號,可以給自己與對方多一點自由。祝福各位朋友,少用標籤,多點自由!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以下是我看完文章的兩個感觸。

一、誰給我負面眼光?我的負面標籤是什麼?

我想到從小到大,我的家人給我的負面標籤,例如,好欺負,懶惰...之類的話。久而久之,真的是像破唱片機,是自己不斷地去複習,甚至將標籤留在自己的身上。

其實為何要仰望耶穌,因為從祂的眼光,我可以看到祂對我的接納和愛。所以為何還要在意別人的眼光,其實負面情緒的確會帶動我們看別人的眼神,只是當下我們並不自覺。

當我看到陳醫師總是微笑地看媽媽時,我覺得很不思議。因為是接受的,不帶任何質疑的眼神。

二、我是否也是負面眼光和負面標籤的製造者?

我的確是,我讓負面情緒帶動和媽媽的互動方式,要跳脫這件事,是有方法的。就是不強迫我自己要愛媽媽。但是願意試試看。不過還是要依靠 神去嘗試看看。

同時,我看學生的方式也要調整,因為帶著責備的眼神不會讓一個人變好。不只是語氣以及言語的調整,其實連我看人的眼神也要改變。

聖經上說:太福音七章3-5節說:「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,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?你自己眼中有樑木,怎能對你弟兄說,『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』呢?你這假冒為善的人!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,然後才能看得清楚,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。」

我發現自己眼中的梁木真多,不只是對家人的負面眼光。還有去評價,猜測別人的習慣。最近一直被提醒這件事,我在想不接受別人的論斷和不論斷別人應該有因果關係。

像是我很容易被別人影響,別人說什麼或是什麼回應都很容易牽動我的情緒。而我也是這樣去回應別人的,不是嗎?




“你眼睛就是身上的燈,你的眼睛若瞭亮,全身就光明;眼睛若昏花,全身就黑暗。所以你要省察,恐怕你裏頭的光,或者黑暗了。若是你全身光明,毫無黑暗,就必全然光明,如同燈的明光照亮你。”(路加福音11:34-36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890033174d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